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为什么房价上涨猛如虎 下跌如磨针?

发表于2019-02-14

房价上涨周期,常常一年能涨30%,可下跌周期,总是磨磨蹭蹭,好不容易看到有新闻报道“暴跌50%”,激动地打开一看,原来是“成交量暴跌50%”。


但是,成交量暴跌50%,说明买房子的人的确少了,可为什么卖房子的就是不降价呢?虽然新闻动辄用“暴跌”这种刺激眼球的字眼,实际上你真跑几个楼盘看看,虽然售楼处很冷清,售楼员很热情,但都是“动口不动手”,房价顶多比最高点下降一些。


真奇怪,不是说开发商的资金链快要断了吗?现在开发商的融资利率动不动就上15%,为什么就不愿意打折促销呢?


理论上说,房子卖不掉,就会有资金绷不住的开发商抢跑降价,出于“囚徒困境”的心理,你降一点,他降一点,最后就会变成夺命狂奔,房价就会暴跌式崩盘。


但实际上,“楼市空军”预言中的这一壮烈场景从未出现,房地产下跌只有在“牛熊转折期”稍快一点,那也是因为上一批楼盘开盘火爆导致定价虚高,即使所谓的“打折价”,不过是回归正常价格(就算这样也是要被砸售楼处的)。


但真的到了楼市最惨淡的时候,开发商反而不会降价,而是“卧倒装死”——两三年后又是一条好汉,回头一看,顶多从最高点降个20%,还没到这一波上涨的起点。


其实开发商的资金压力是实实在在的,但因此指望“清仓大甩卖”,却需要满足相当多的条件。今天我就分析一下,为什么开发商不喜欢用大降价来解决资金问题?什么样的情况下,才会出现“多杀多”式的房价暴跌?


真降价与假降价

想要理解这个问题,我们首先得理解,同样都是“大促销”,却有“真降价”和“假降价”的区别。

前几年每到“春运”,就有人建议火车票涨价缓解供求紧张,每次都被人怼,于是有人感叹,为什么机票也涨价了,却没人骂呢?


原因在于,火车票平时卖“票面价”,节假日就要提价;机票平时基本都是“打折”,节假日涨价只需要恢复“票面价”。


从上面的例子可看到,机票的打折促销,并不是“降价”,而是一种定价手段,

节假日走进商场,东西好便宜,大家都在打折,我们来分析一下,哪些是真降价,哪些是假降价:

服装品牌全场6折(除部分新品):商场服装品牌通常上新的标牌价是8倍成本定价,卖了几个月就开始打折,下市前清库存,五折三折都有,所以“服装打折促销”是定价策略的一部分,包括“江南皮革厂倒闭了”,都是“假打折”。


家具店某品牌的主力款9折促销,因为淡季要到了,厂商给渠道商更大的回款返点,促使经销商加大促销力度,是“真打折”;


超市品牌酸奶快到期的部分“买一送一”是“真打折”,而同时附赠的新品奶酪小包装,就是营销动作,是“假打折”。


总结一下:

标准化的产品,降价往往是因为供大于求,是“真降价”;而非标准化的产品,降价是一种定价策略,是“假降价”。


保质期短的产品,降价的打折力度大;保质期长的产品,降价是为了回笼资金,所以打折力度一般不大;

那么房子呢?非常不幸,它属于一户一价的“极度非标品”,而且还是保质期特别长的产品。想要让它大幅降价,还需要有很多条件。


哪些条件呢?比如说,高毛利的产品,其打折的空间也比低毛利的产品要大,那么房子的毛利空间到底有多大呢?


通常在土地拍卖之前,开发商内部就要根据土地规划要求,和未来预期房价,根据一个合理的利润率,给出土地拍卖的“出价”。


因为土地拍卖一般都是“价高者得”,所以最后出高价拿到地的都是那些“心理价格”最高的开发商;如果大家的“心理价格”都差不多,那么拿到地的就是利润空间压得最低的开发商。


非标品、长库存周期、低毛利,房价打折的空间似乎都被封死了,但是,房地产开发模式有一个致命的弱点——房地产开发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,又极度依靠融资。如果卖得慢了,不能回笼资金,就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。这正是很多人认为房价缓缓下跌到一定程度,必然出现雪崩的原因。


拿到地后的一两年,出了高价的开发商可谓如履薄冰,一边要提高档次以保证高房价,一边还要严格控制成本,以满足当初压下的利润率。


为了防止高库存而不得不打折出售,开发商只能把“非标品、长库存”的产品策略发挥到极致。这就必然走向“营销驱动”的道路,其“上策”必然在于“产品如何定位和定价”上。

发表于2019-02-15

上一页|1|
/1页